秋收起义的纲领,许多刊包括秋收起义专著,皆未提及,本文就此内容,进行探讨。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斗争,领导中国革命转向一个新的前途---工农武装夺取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党中央估计,通过秋收起义即可以动摇所有军阀的政权,从而建立新的政权。看来,对秋收起义寄于了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希望。八月三日,中共中央发出的湘鄂赣粤四省秋收暴动大纲,制定了秋收起义的战略。以农会为中心,号召一切接近农民的社会力量于其周围,实行暴动,夺取政权归农民协会;规定了对祠堂庙宇一切公地及五十亩以上大地主一律抗租不缴,提出了歼灭土豪劣绅的口号。此纲领说明,在农会领导下实行农民暴动是党中央关于秋收起义纲领的中心思想。
在秋收起义的准备过程中,毛泽东对中央提出的大纲,有了新的突破,他在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五条更具体的纲领。
1、共产党的组织同国民党完全脱离;
2、组建工农革命军;
3、除大地主以外也没收中小地主的土地和财产;
4、在湖南建立独立于国民党的共产党政权;
5、组织苏维埃。
五条纲领怎样形成,结果如何,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其一,土地纲领的形成
秋收起义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革命的中心内容,必须有一个纲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提出一个初步纲领。中共中央的秋收暴动大纲提出对一切公地及五十亩以上大地主一律抗租不缴,是否合符农村实际。一九二七年党中央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回到湖南,立即着手进行调查,深入到长沙板仓(杨开慧家乡)向农民请教,回到长沙又和来长的韶山农民谈话,交流意见的结果,写出了四条土地纲领。其中的第一条,没收一切土地,包括小地主自耕农在内,归之公有,由农协按照“工作能力’与“消费量’(即依每家人口长幼多寡定每家实际消费量之多寡)两个标准公平分配于愿得土地的一切乡村人民。
此纲领的没收范围,包括大中小地主,以及自耕农的占有土地在内,大大超过了“大纲’规定对五十亩以上的抗租不缴的标准。一九二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复湖南省委的函,说明毛泽东提出的土地纲领,未被中央采纳;并且指出:“这时主要的口号是没收大地主土地,对小地主则提出减租的口号、更不要提出:没收自耕农土地的口号’,“我们目前是在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下进行革命。
中共中央不提没收小地主土地,是基于策略的考虑,显然更稳妥;毛泽东提出没收一切土地,虽然基于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制度和满足对土地的要求,但它树敌过多,有“左’的倾向。因此,湖南省委又重新进行了讨论,讨论的结果认为:现在的土地革命,到了根本取消地租制度,推翻地主政策的时期,此时党对农民的政策,应该是贫民领导中农,拿住富农,整个推翻地主制度的土地革命。对地主阶级不是在没收他们的土地的时候让步,应在土地没收之后救济土地已被没收的普通平民,并且只要他们能耕种,仍须拿农民同等之土地给他们耕种,以消来地主阶级。
中共湖南省委的意见,提出了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即贫农领导中农,拿住富农,推翻地主。它已构成了土地纲领核心。
其二、工农革命军的番号在两个不同思想路线里得到命名。
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日,中共中央通令农令字第九号(目前农民运动总策略)指出:“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革命的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这个文件是在“七一五’汪精卫公开判变之后的第五天发出的,作为中央农运的主要负责人,在此时局急剧变化的时候,考虑了今后全国运动方针、政权斗争和土地革命,只能在革命武装的保障下才能取得胜利,它阐述了政权斗争、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把武装斗争放在第一位,由于当时毛泽东在中央是个农运负责人,因此有人分析此文件是他起草的,其根据虽不足,但其思想是和毛泽东一致的。
进行武装斗争,中共中央四省秋收暴动大纲里只提了农民武装暴动,对于军队问题只字未提,因此,党的“八七’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光辉思想。后来毛泽东在湖南省委会议上,又阐述了这一重要观点,要制造这个暴动,要发动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实行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
中共中央对于秋收暴动武装力量的观点,是着眼在农村以农民为主力军,发起农民暴动,成立农军,由农军进行武装斗争。毛泽东强调要求发动农民暴动夺取政权,非军队带队不可,必须抓军事,抓军队,以军队为骨干、为主力。这虽然是在一致主张武装斗争的基础上、策略上运用的不同,然而却是重要的思想路线的不同。因此,一九二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复湖南省委函指出:“暴动区域,未发难之先,即应正式成立若干农军,暴动之后,就无限制地扩充数量,施以真正的军事、政治训练,所有工农自卫军,可改变工农革命军’。中央此文正式同意了毛泽东建议的以“工农革命军’的命名,但是没有同意毛泽东使用军队的观点。甚至提出了反对意见,中共中央在这封信里指出“从你们的书面报告及XX的口头的口头报告,可见对于长沙附近重要县份农民暴动的准备,非常薄弱,而靠外面军事力量,夺取长沙,这样偏重于军力,好象不相信群众的革命力量,其结果只是一种军事冒险’。使用军队,就说是不相信群众,就说是军事冒险,说明其指导思想看不到抓军队的建设和使用的必要性、重要性,也说明,毛泽东的抓军队的正确思想,还未被人们认识。
其三,组织什么样的政权
建政的首先问题,是打什么旗帜,是共产党的旗,还是国民党的旗。
一九二七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因而破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因此失败了,但国民党内有一部分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左派,仍同情共产党,是共产党的朋友。因此对国民党左派仍寄寓很大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战略的决议案》指出,“国民党是各种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之特殊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中国历史上所集累生长出来的,’“国民党是一个咱民族解放运动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加入了国民党,而且一直形成了国民党内左派的中心’。该决议案又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国民党旗帜之下,组织暴动,还有一个目的,便是吸引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分子,这些分子,本是左派国民党的群众。本党应当作恢复左派革命的国民党工作,中国共产党不但应当加入秘密的的国民党党部,而且要保证自己的指导作用,保证本党的自己的完全的政治独立。’此决议案说明中央主张秋收暴动,打国民党的旗帜,从而吸引导小资产阶级分子。这是没有看到它的动摇性,当无产阶级力量强大时,它就跟着我们走,当无产阶级力量小,军阀反动势力强大时,它就离我而去;说共产党继续加入国民党党内保持政治独立性,是未认识在变了质的国民党内这样做是不可能的,因为拿不到政权,政治独立从何谈起。因此,毛泽东持不同意,他在一九二七年八月二十日给中共中央信中指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帜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帜,以与冯、唐、阎等军阀所打的国民党旗帜相对,国民党的旗帜已成为军阀的旗帜,只有共产党的旗帜才是人民的旗帜’。“从前我们没有积极的取得国民党领导权,而让汪、蒋、唐等领导去,现在应把这面旗帜让给他们,这已经完全是一面黑旗,我们则应立刻坚决打起红旗’。“至于小资产阶级,让它完全在红旗领导之下,客观上也必须完全在红旗领导之下’。由于毛泽东看清了人民已经唾弃国民党这面黑旗子,因此主张树立新的红旗,以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战争。
建政的第二个重要问题,就是建立什么样的政权?根据中国革命必须打红旗的主张,毛泽东向中央写信主张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此政权既建设,将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因为此政权既即不同于过去的国民党政府,也不同于新军阀的政府,是崭新的工人、农民、兵士自己的政府,它可以吸引广大人民,毛泽东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惟此时即以苏维埃名义,尚为时过早,因此,中央不同意。中共中央复中共湖南省委函(1972年8月23日)指出:“我们仍然要以国民党名义来赞助农工的民主政权’。对此,中共湖南省委表示了不同意见,认为“七月十五日,汪精卫等革命派的叛变,国民党死了,并且臭了,并且臭气闻于天下。国民党这个工具完全军阀夺去,变成军阀争权利抢地盘的工具,从唐生智、蒋介石、汪精卫、甚至到张作霖都可以拿这块招牌来作压迫民众的工具,国民党变成军阀党了’。中共湖南省委看透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已经没有了人民性。人民不要它了,共产党也就不要它了。因此,中共湖南省委决定湖南的秋收暴动,用共产党的名义来号召,建立工农的政权----革命委员会。以期实现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以上所讨论的问题,都是秋收暴动的纲领,而且是纲领的核心,之所以称其为纲领,而不称其为计划,因为这就是中国革命一些根本问题即土地革命问题,组织武装问题,建立政权问题等都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领导的秋收起义第一次举起了中共自己的“红旗’与国民党彻底划清了界限,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